
「珍食」展览,2021年10月23日至12月5日,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一层园景展厅
2021年,万科公益基金会连同长期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互联,共同探索设计X食物的无限可能,以“珍食”为主题,联动社会各界公益组织,特邀15位(组)国内的新锐跨界设计师与艺术家,从农业承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工业化食品的生产和流通模式、城市中的消费习惯等多个维度,创造性地呈现一个由食物设计、艺术装置、影像、可视化数据与设计构成的“珍食”世界。
「珍食」折页下载:

展场特写
作为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珍食”特展是对珍食未来的畅想,也是拉近食物设计与消费者之间距离的现实行动,通过艺术和设计的语言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并提出一系列值得广泛讨论的问题:食物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我们与食物的天然链接是什么?明天,我们的食物会是什么?怎么吃才能为我们带来更美味的美食享受,以及更可持续、更美好的未来世界呢?
亮点展品

漫游者成品5 ©徐溪婧Xu Xijing
漫游者,徐溪婧,2019
酱油、腐乳、豆瓣酱、米酒、乌龙茶、酸奶,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发酵食物。各地的发酵食物均有不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北欧酸奶文化特别感兴趣的徐溪婧设计了三种印花布,每种布分别添加了来自格鲁吉亚、芬兰和瑞典的特定酸奶酵母。由此,印花布成为了酵母的“漫游毯”。风干处理后,徐溪婧将它们寄送给亲友,让大家品尝远渡重洋、风味独特的酸奶。这种用布料保存酸奶酵母的方式既能跨越地域的隔阂、抵御时间的流逝,也代表着生命的永存、文化的传承。

“粥粉面”作品整体©️刘庆元、胡子
粥粉面,刘庆元X胡镇超,2021
著名艺术家刘庆元流连于各地的店招、餐牌,认为它们“极具地域特色,既用到方言,也是活色生香的视觉写作,不囿于品牌、连锁和工业体系。”粥、粉、面是岭南地区最基本和普及的餐饮单元,是无数广东人、潮汕人、客家人最日常的饮食记忆。这件包含了29幅木刻版画的巨幅招牌,引用广式饮食的独家记忆——一盅两件的早茶文化,“食得咸鱼抵得渴”等俚语,让观众在烟火气中重拾与食物相伴的人情冷暖。

秾·可食地景研究组:种植达人
新食物消费体系:可食地景
秾·可食地景研究组,简国荣、李小霞、吴泽鑫、蓝文婷、池珊、张梓原、邓晴心、陈昊晴,2021
自发种植食物,在华南地区比较普遍。这件作品分享了几位“种植达人”的故事。他们或是年轻学生、或是退休老人,在不断地了解植物、熟悉自然、调整园地、改造设施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可食园地。本次展览将还原一个社区菜园,在现场种植香茅、紫苏、薄荷等常见食物,邀请观众在展期内观察、呵护这些食物,并鼓励大家在家中尝试种植食物。

傅誉煜,卞诗瑜:POWER STATION
未来蛋白城市养殖系统 ,傅誉煜,卞诗瑜,2018
未来,昆虫会成为我们主要的蛋白质来源?这并非妄想。如今,畜牧业养殖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早在2006年就提到,牲畜产生的温室气体已经超过了汽车,且导致了土地和水质的退化。人类迫切需要获取蛋白质的“绿色”方案。昆虫蛋白作为一种高质量的动物蛋白质资源,消耗的能源却仅为普通畜牧业的三分之一,有望作为蛋白来源,缓解未来世界食物资源的危机。这项社区昆虫养殖与食用系统,以推演设计的方法,构建了五十年后、2070年的社会形态。

可持续展陈设计合作方:材料乘以设计™
可持续的展陈设计
这场珍食特展创新采用符合3R可持续原则——减量化(Reduce)、可循环(Recycle)、再利用(Reuse)的展陈设计,特邀可持续材料设计合作方NANOxARCH® (材料乘以设计™) 定制了由100%回收废弃塑料瓶盖、洗洁精瓶(废弃HDPE塑料)再造的板材制作而成的展具。在展览结束后,展陈用板材和展具将被回收再造、循环利用。 此外,珍食特展还特别采用了模块化的展具设计,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定制化展台。这些展台可快速拆卸,方便运输;不同尺寸的展台、座椅都采取同样的支撑结构及组装模式,方便巡展与再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