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决定将全球变暖的幅度控制在1850年之前平均气温之上两摄氏度以内,这被认为是当代气候政策的一个里程碑。2°的决定建立在这个气候目标切实可行且易于理解的基础上。尽管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目标定得太低了,因为即使气温只上升1.5摄氏度,我们也必须预期会有严重的后果;这个目标很难实现。
《2°》项目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诺德豪斯(Nordhaus)的研究,他试图创造一个全球变暖的经济学成本—效益计算方法,由此在一连串变量中定义了2°。遵循这种经济学逻辑,在联合国⽓候峰会的谈判中,政客们的讨论似乎陷入僵局。尽管还没有做出任何决定,但是政客们表现得好像所有事情都能迎刃而解。当下的气候政治可以用尤尔恰克(Yurchak)的“超正常化”(Hypernormalisation)概念来描述。这位俄罗斯人类学家⽤该词来形容苏联解体前的社会状态。导演亚当·库蒂斯(Adam Curtis)在他的同名电影(《HyperNormalisation》,2016,BBC)中这样解释这个词:“尤尔恰克认为,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系统即将崩坏,但因为没有人能想象任何现状的可替代模式,政客和市民们不得不维持⼀个虚假的正常运转的社会。”
“在作品《2°》中,我把不同的视觉材料整合在一起。它一方面与媒体对⽓候峰会的报道对峙。我聚焦于政客的手势,这些手势类似大众新闻图像中的符号语⾔,但没有传达任何实际内容。我的初始素材是在2010年坎昆和2015年巴黎的气候峰会上拍摄的新闻图片(全景图)。另一⽅面,是我对卡托维兹气候会议演讲者手势的“再创作”。我将这些与展现全球变暖征兆的照片相结合。近些年,冰川融化将越来越多长期冻结在冰中的物品带到地表。我借助手机的摄影测绘软件对这些物品进行3D扫描。这里使用的技术指涉了从20世纪初开始用于土地测绘的调研技术。
罗纳冰川的照片展示了瑞士地景的异变。覆盖在冰川上的大片布料起到保温的作用,防止冰融化。这片人造地景的出现是为了保护自然免受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的影响。
伴随着图像的是一段散文录像,我将⽓候调查史中的不同事件以及我们如何理解真实的气候变化这一问题交织起来。” ——克里斯多夫·奥斯格